2011年2月4日

生死悠關




《Here after》是一齣探索死亡的電影。以死亡掛帥的劇情片,近期我只想起《禮儀師之奏鳴曲》。雖然兩者所看的角度不同,卻同樣感人。《Here after》以三段故事交插敘述,描述主角George Lonegan有通靈能力,透過接觸別人雙手感應靈體,替亡靈將說話轉告仍在生的親友。與其是這齣戲關於通靈,導演更似將重心放在死亡與人的關係。人死如燈滅,問題在於,尚在人間的如何面對親友的死。

很喜歡其中一段故事,關於一對年紀尚小的孖生兄弟,為幫助母親戒毒而扭盡六壬逃避社署福利部的追查。母親終因兒子而努力振作,好景不常,好動精靈的哥哥卻意外逝世,餘下內向沉默的弟弟獨力面對。母親終離開戒毒,餘下弟弟寄宿於寄養家庭。不能忘記兄長的小弟,找來Lonegan為他通靈。最後一幕,哥哥透過Lonegan的說話,讓弟弟不再依賴自己、成長。

喜歡這段老土的故事,讓我想起安達充的《Touch》。和也達也的兄弟情當然深刻,精彩在於他們如何互相影響,推遠一點,是死亡如何繼續影響生命。兄弟情的深刻近乎一體,當生命的部分消逝而又不被遺忘,其中的微妙變化是痛苦而有趣的。說起安達充,總愛提及他故事的一個特點--主角身邊總會有對他們影響至深的人離世,例如《Q&A》的哥哥久、《CROSS GAME》的若葉、《TOUCH》的和也、《H2》雅玲的母親等。這些人的離去直接或間接的迫使主角們長大,然後踏出他們有能力、卻從未認真向目標實踐的一步。安達充的少年漫畫不常有人死,這也許是它真實的地方:學園、愛情、運動。我們的生活並不充斥著死亡,卻不能避免。當某天我們長大,身邊人離世,我們才毅然明白「死亡」是什麼一回事,而又如何慢慢影響著我們往後的路。

也許這些作品都不是娛樂性十足,可是卻都是深刻的描繪著生命、如實的反映著我們一直不敢去想像、回想的一面。

沒有留言:

發佈留言